在阅备学习资料和视频的过程中,通读过去十年的 IB 试卷包括每年五月和十一月份的考试题目, 结合多年辅导经验与对评分标准的深入研究,总结出那些在考试中最常出现, 性价比最高的考点。视频下方附有免费的复习模板 。如果希望更系统地复习,可以在此找到完整版笔记。这笔记是打磨出来精简后的核心内容。毕业后同时给予国际学生IB补习课程也同时在担任记者,专长是市场与大宗商品,之后被彭博社挖角,成为财经记者。经过这些经验我发现国内学生在文科上遇到瓶颈,并不是因为不懂内容,而是缺乏精准的语言表达与自信的逻辑结构。说到这里,我不是中国人,虽然读了12年中文水准一般 , 请你们将就一下 。也没没时间每支影片都做完整翻译,所以只会挑最关键的主题来做中文版。如果你觉得这些内容有帮助,点个赞,和同学分享,希望能助更多学生。
“灾害管理策略”
有两个主题反复出现。其一是“灾害管理策略”,主要考察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减灾和应对措施的比较。其中预测尤为重要,我统计过相关考题大约出现了18次 :评估预测在减少灾害影响方面的效果。
一个关键的子议题是,为什么有些灾害比其他灾害更容易预测?
你可以列举监测技术、预警信号、事件频率等因素进行分析。比如,海地在2010年发生地震前,几乎有200年没有发生大地震,因此当地居民缺乏足够的防灾准备,导致应对困难。
财富与资源
第二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是“财富与资源”。大约有十次考题会探讨为什么低收入地区和高收入地区在灾害中的受影响程度不同,比较财富如何缓解灾害带来的损害,或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影响地区的脆弱性和恢复能力。
进入本章的核心内容:火山、地震和山体滑坡的形成原因。你需要了解这些自然现象的发生机制,同时也要注意它们伴随的次生灾害,这些次生灾害往往比主要灾害更为严重。比如,2011年发生的巨大海底地震引发了海啸,造成日本约两万人死亡。
火山
火山通常是由于两个岩石圈板块相互碰撞时形成的,通常是较重的洋壳 会俯冲到另一个板块的下方,进入高温的地幔,融化后变成岩浆。岩浆比周围的岩石轻,便会上升通过地壳裂缝。火山有三种类型:盾形火爆发性较弱, 具有宽广缓和的斜坡,整体看来就像是一个盾牌;复合火山则最为爆发性强。
火山的主要灾害包括熔岩流、火山弹和火山灰,它们可以摧毁建筑物和土地。次生灾害则可能稍后发生,如泥石流、滑坡,甚至是冰川融化引发的洪水。
地震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由于地球内部的应力积累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导致地壳发生断裂和错动,释放出大量能量并产生地震波。
地震的强度通过里氏震级来衡量,震级从1到10,每提高一个等级,地震的能量就增加十倍。这意味着,6级地震的能量是4级的100倍。浅源地震由于震源靠近地面,震波传播的路径较短,导致更严重的结构损坏。
人类活动,比如煤矿开采或注水压裂,也可能引发地震,这些都会破坏地壳的稳定性。
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指的是在重力作用下,土壤或岩石沿坡面发生滑动,可能是缓慢的土壤蠕变,也可能是突发的泥石流或山体滑坡。
引发山体滑坡的因素很多,包括暴雨、地震以及人类活动,例如砍伐树木、建筑施工等。
2010年8月7日,舟曲县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强降雨持续了40多分钟,导致大量土石流入县城,截断了两条河流并形成堰塞湖。官方数据显示,这场灾害造成1557人死亡,208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洪涝灾害之一。
灾害的形成过程可以追溯到8月7日晚上10点,暴雨引发了泥石流,灾害发生约2小时后,舟曲县城便遭到泥石流的严重破坏。
暴雨会增加土壤的饱和度,降低坡面的稳定性;地震和人为活动则可能破坏坡面的结构,使其更加容易发生滑动。
脆弱性 – Vulnerability
脆弱性指的是社区在面对灾害时,易受影响的程度。它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人类社会和环境条件。贫困、建筑质量、技术水平和预警系统的完善程度等。
建筑质量例如,2008年四川地震时,许多学校建筑倒塌的严重程度超过了政府大楼,公众因此质疑某些省份的建筑规范。
在灾害发生时,财富差异往往决定灾害的影响程度。
富裕国家通常能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紧急响应系统有效减轻伤害,而贫困地区则由于缺乏基础设施和资源,面临更大的损失。
自然因素通常较为直接且明显,像灾害的强度、发生时间等。例如,1975年唐山地震发生在夜间,许多居民在睡梦中未能及时察觉震动,最终没能逃脱。地质条件例如土壤类型和岩层硬度也是影响灾害程度的重要因素。地震时,液化现象可使土壤变得像液体一样,导致建筑物倒塌或汽车下沉。
灾害的成因和次生影响决定了社区遭遇灾害的严重程度,接下来我们可以讨论三种应对策略:预测、减缓和应对。
预测 旨在通过监测系统、传感器和数据追踪来预判灾害。例如,地震波监测系统 通过跟踪和分析地震波传播的数,预测地震的震中位置、震动强度及发生的可能性。
减缓 则侧重于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政策来降低灾害影响,如土地使用规划,避免在断层线或熔岩渠道上建造房屋。这些策略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而,减缓措施的效果往往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和高效的治理体系。
应对 是指灾后应急反应。灾后72小时内,紧急救援(如搜救犬、医疗援助、撤离等)至关重要。此后,重点转向长期恢复,包括重建基础设施、住房,同时,提供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也至关重要。
对于 评估 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关键因素包括 财富、治理 和 准备。财富让国家能够投资监测系统和基础设施,富裕国家还可以提供保险等保障;良好的治理可以确保快速协调资源;治理不协调会阻碍甚至阻止援助及时到达。
经过这么多的强调,你一定能意识到比较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在应对策略及处理方法上的重要性。
例如,日本采用了早期预警系统和典范的建筑规范, 这些规范在2011年震中强度达到9级的地震中有效防止了大范围的建筑倒塌。除此之外,日本还定期开展社区演习,帮助提高公众的应急反应能力。
